發布時間:2019-11-13 14:55:42來源:尚觀培訓網綜合
你真的了解BIM嗎?把“BIM”這個詞拆的話,你知道每個字母代表什么嗎?我們先來了解一下B、I、M這三個單詞所代表的意義,再來談談BIM的含義。
最近BIM在國內炒的比較火,但提到什么是BIM,說的最多的概念跟bim_百度百科里的內容差不多。這種對BIM的認識,是屬于BIM的狹義認識,也就是Little BIM。這個概念我覺得看看百度百科就差不多了。但BIM實際上的內涵要比這個豐富的多。本文重點講的是BIM的本質,也就是Big BIM。
我們先來聊聊B、I、M三個單詞所代表的意義,再來聊聊BIM的含義。
B是building,國內直接的翻譯是建筑。但其實這是不準確的翻譯。Building所代表的不是建筑,而是土建類(或者稱為建設領域),那什么叫土建類?引用百度百科的話,就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關的基礎建設的計劃、建造和維修,包括城市規劃,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學科。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交通工程 ,涉外工程,環境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建筑技節能技術與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歷史建筑保護工程,景觀建筑設計,水務工程,農業工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建筑設施智能技術,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景觀學,風景園林,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工程管理。
B代表的是BIM的廣度
所以,也就是整個建設領域,它可以是建筑的某一具體部分(如水暖電、土方工程等),可以是單體建筑,也可以是社區,更可以是一個城市,甚至可以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
舉例來說,土方工程使用civil 3d就是具體部分,使用revit來建立整棟大樓的三維模型等就是單體建筑;CIM(關于CIM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City Intelligent Model,城市智慧模型,這種說法在大陸比較常見;一種說法是日本提出的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Modeling/Management,這種代表的是非建筑工程類的BIM,而讓BIM專屬于建筑工程類 ),就是社區及城市(雖然實際功能達不到城市的范圍);帝國理工的Blue-Green Dream(將BIM和環境工程結合起來)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然后是I。I是information,也就是信息。
雖然美國有種觀點認為,I代表的是integration,也就是集成,但我更傾向于使用information。因為我覺得information更能代表BIM的本質。
關于I,要分三部分來回答。
I的含義
第一部分是,到底什么才算是information呢?也就是。我認為這里應該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信息(名詞),也就是建設領域中所包含的各種信息;二是信息化(動詞),也就是建設領域的方方面面都講會采用信息化的方法和手段。
信息好理解,比如說梁的參數、項目的進度、項目的說明之類的,都是建設領域的信息;信息化,也就是利用計算機、人工智能、互聯網、機器人等信息化技術及手段,來實現建設領域的信息化及智能化。
I的范圍
第二部分是,。I的范圍是基于建設項目(注意是建設項目,不是單體建筑,而是整個建設領域)全生命周期(從概念產生到項目報廢)的信息化過程
具體的應用(根據國內的項目階段對上圖的階段做了些整合)就是:
項目概念階段:項目選址模擬分析、可視化展示等等;
勘察測繪階段:地形測繪與可視化模擬、地質參數化分析與法案設計等等;
項目設計階段:參數化設計、日照能耗分析、交通線規劃、管線優化、結構分析、風向分析、環境分析等等;
招標投標階段:造價分析、綠色節能、方案展示、漫游模擬等等;
施工建設階段:施工模擬、方案優化、施工安全、進度控制、實時反饋、工程自動化、供應鏈管理、場地布局規劃、建筑垃圾處理等等;
項目運營階段:智能建筑設施、大數據分析、物流管理、智慧城市、云平臺存儲等等;
項目維護階段:3D點云、維修檢測、清理修整、火災逃生模擬等等;
項目更新階段:方案優化、結構分析、成品展示等等;
項目拆除階段:爆破模擬、廢棄物處理、環境綠化、廢棄運輸處理等等。
詳情也可以參加BIM Handbook 中Chapter 4-Chapter 7的相關內容。
當然BIM所能做的事遠不止這些,筆者這里只是選取部分來舉例而已。
I的趨勢
第三部分,是。斯坦福大學CIFE中心的研究表明(BIM Handbook英文原版 第10頁),1964-2009年這45年間,同非農業產業相比,建筑業的勞動生產率并沒有顯著提高,反而有下降。
為什么會這樣?
Handbook臺譯版第9頁的原文表述是“雖然施工生產力明顯減少的原因尚未被完全了解……顯然使制造業更有效率的自動化、資訊系統、更好的供應鏈管理、和改良的協作工具,尚未實踐在工地的施工上”
也就是生產力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術方法并沒有有效使用在施工領域。這其實嚴重制約了施工的生產力的發展。為了更有經濟效益、更有生產效率,建設領域,更準確的說是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趨勢,都會朝著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斯坦福大學在15年前就在做智能吊車自動建設房屋的研究,就是根據房屋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給吊車編程,像搭積木一樣自動把房屋搭建起來。像國立臺灣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新加坡國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也在進行建設機器人的研究開發,也就是讓更具智能化的機器人來替代人進行建設。又如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所做的track and sensing方面的研究,就是希望借助谷歌眼鏡,讓帶眼鏡的工人知道在什么時候、走哪條路線、精確到有具體坐標的位置、在貨物架的第幾行第幾個、去拿一個什么樣的貨物、走哪條路線、在什么時候、送到哪里去、交給誰。而日本的一些公司正在進行裸空氣3D全息投影設備的研究開發,這項技術一旦普及開發,那么以后就可以借助該類設備直接看到全方位立體的模型,做到哪里不會做了直接看全方位立體模型就好了。
所以未來的建設領域,必然是一個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過程。這點美國已經遠遠走在了我們的前面。
所以I代表的是BIM的深度,也就是基于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Building Lifecycle Management,BLM)的信息化過程。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學會使用信息化的思想和方法去處理對待建設項目,這部分后面有空我會專門寫一篇心得。
M,modelin
然后就是g,這需要分三部分來講。
modeling的含義
一是。M的英文是modeling,現在國內的翻譯是模型,我是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翻譯的,因為model才是模型,modeling所表現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模型。翻譯成模型會給人很多誤導,尤其是給不了解BIM的人。我個人傾向于翻譯成“模擬”。國立臺灣大學BIM研究中心主任謝尚賢教授建議將其翻譯成“塑模”。但不管哪種翻譯,都是為了表述這個過程。
M這個詞也代表了一種model,只不過這種model在這里指的不是模型,而是一種工作方式,也就是我之前所說的IPD模式。
二是什么是IPD模式呢?簡單來說,就是在開始動工前,業主就召集設計方、施工方、材料供應商、監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個BIM模型,這個模型其實是“類竣工模型”或者是“擬完成作品的模型”,大家會盡量根據這個模型去做實際建設,如果中間建設過程有變動再來進行模型的修改,到最后項目建好模型也隨之修改好。但為什么是IPD而不是其他的?后續我會專門安排一篇文章來講講IPD的概念、流程、現狀等等。本文重點講的是BIM的本質,也就是Big BIM,這里不多做敘述。
M也表示my-life
三是。為什么說my-life?因為有了BIM,所以交通設計會更加合理,古建筑會更好的保護,結構會更加的安全,城市規劃也會更加完善。
M代表的是BIM的力度
所以。BIM終將改變整個行業,乃至改變我們的生活。
介紹完了B、I、M三個字母所分別代表的意思。回到一開始所說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BIM的本質?也就是什么才是Big BIM?
BIM,就是以建設領域為對象,基于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智能化方法與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建設信息化。
建設信息化
這才是BIM的本質,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CIM這些都是對Little BIM的發展與延伸,但本質都是建設信息化。大家更應該關注的是本質。
更多培訓課程: 合肥BIM 更多學校信息: 合肥南站優路教育培訓學校 咨詢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