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普教育在線培訓
          全國統一學習專線 8:30-21:00
          位置:尚訓網 > 培訓 > 動態 > 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正文

          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2023-08-21 10:49:57來源:互聯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詞語的理解,是體會句子意思的基礎,而句子則是組成全篇課文的元素。因此對于詞語、句子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基本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抓住音形義 三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要音、形、義結合。在每一節課的詞語教學之前,應充分考慮教學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知識能力,比較每個字詞的音、形、義,分析出這個字難點是音,是形,抑或是義,抓住重難點、找準突破口。當然,教學中也應注意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不能孤立地識字。因此在字的音、形、義教學中,不僅要考慮 因段而異 ,而且還要考慮 因字制宜 ,省時高效地搞好字詞教學。

          二、緊扣關鍵字詞教學

          緊扣關鍵詞有兩個含義:一是就一篇課文而言,抓住那些對表達課文內容起重要作用的詞語;二是在由詞組成的短語中抓住其中的某一個詞,弄懂了這個詞的意思,整個詞語的意思就可化難為易,迎刃而解了。前一個含義的關鍵詞抓好了,有助于精講多練,把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如《拔苗助長》中的幾個詞語 巴望 、 天天去看 、 焦急 、 轉來轉去 、 想出 、 拔 、 筋疲力盡 、 枯死 等,抓住這些詞語進行教學,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內容和寓意。通過這些詞語,把文中那個人急盼禾苗長高、不按客觀規律辦事、徒勞無功、反而壞了事的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出來。后一個含義的關鍵字詞容易抓,如 疾馳 。 疾 字學生早已學過,但只知道它有 病 的意思,而不知它還有 快速 的意思; 馳 是這一課的生字,學生知道是 奔跑 的意思。

          因此,這個詞語的詞義教學重點應放在 疾 上,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明白它有4種意思,再讓學生結合 疾馳 這個詞語思考這里的 疾 字該選哪種解釋。 疾 的意思弄清了, 疾馳 的意思也就知道了。其他的如 疾飛 、 愛不釋手 、 傾盆大雨 、 對癥下藥 等,畫線的詞理解了,整個詞語的意思也就基本掌握了。

          三、采用多種方法理解詞義

          1、聯系上下文就地取材釋詞法。就是直接或間接地從詞語所在句子中或者上下文中,獲得或體會出解釋該詞的材料。這種方法不僅簡便省事,而且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句意的理解,真正培養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教師教給學生方法后,可啟發學生自己去體會,自己去尋找,然后針對具體情況作適當的引導和講解。漢語中普遍存在一詞多義、多詞一義的現象,要學生正確地理解它、掌握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一點是可以也是應該做到的,那就是教會學生 結合上下文 加深理解。

          2、注釋法理解詞義。讓學生用簡明確切、通俗易懂的語言說出詞義,再抄錄背下來。應用這種方法,教師應注意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抄錄的詞,還應注意不能要求學生把詞語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只要學生說出相近的意思即可。否則,學生不但不能真正理解并加以應用,還增加機械記憶的負擔。因此,教師應注意學生理解之后再去識記,并且不能把詞義教學過多地寄托在注釋理解的方法上。

          3、直觀法理解詞義。教師利用實物、圖書、板畫(簡筆畫)、標本、幻燈、音響、實驗、動作演示、觀察等手段,使學生對詞語的意思有所理解或加深理解。學生對具體事物特別感興趣,如教學 姍 、 扛 、 扔 等詞語,教師可準備一根帶有玉米棒的桿,分別演示這些動作,學生既有了興趣,又能較好地理解詞義。

          如教 拱形 ,教師可提前讓學生去觀察橋洞,講解時則可指出 拱形 就是像 橋洞 那樣的形狀,同時用簡筆畫板書作輔助,如 門 ,或者用竹片等彎成拱形讓學生觀察。再如對 一束 的教學,可出示一束鮮花,利用實物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理解和記憶。又如,為了加深學生對 明亮 一詞的理解記憶,讓同學把窗簾拉上,把燈關掉,然后再打開電燈拉開窗簾,讓學生感受前后光線的對比,幫助加深理解其含義。

          4、聯系、比較法加深理解詞義。聯系能打破就字識字、就詞論詞的局限,克服孤立片面識字學詞的缺陷,對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詞語,對發展學生思維等都會有積極的影響。比較能明確字形,準確地掌握詞義、詞性、感情色彩等,辨別弄清詞義相近詞語的細微區別和不同用法,學生更準確恰當地使用詞語,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能力。

          如教學《烏鴉喝水》中的形近易混生字 喝 和 渴 ,教師可引導學生想一想:為什么 喝水 的 喝 是口字旁,而 口渴 的 渴 卻是三點水?這樣既使學生易于理解詞義,更重要的是易于記住字形。漢語中有大量的形聲字,而且有大量的形近字,運用聯系比較的方法能有效地理解詞義,分清字形。

          5、體會意境,感受詞語,靈活運用是重要前提理解是關鍵,多讀多背是手段。把不明白的詞語的意思查找出來,再讀,讀熟。同時可以要求同學們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詞語的意境初步體會出來。如 炊煙裊裊 就可以想到鄉村天空中飄散的如煙如塵的輕煙等一些畫面。最后要求背誦下來,從而達到吟誦之目的。因為吟誦可以直感語言的音韻美,無論白話文還是古文,都可以通過吟誦來體會漢語脈脈的含蓄,清麗的婉轉,學生沉浸在這樣的語境中,文章的意境可以浮于目,現于心。耳濡目染,自然是潤物釅釅。

          6、造句法理解詞義。一些詞語的意思,有的沒有什么好講,有的不易講清,有的學生膚淺地理解,需要進一步加深理解學會運用,類似情況不妨采用示范運用、造句運用的辦法。這也是檢驗學生詞義是否掌握的重要手段。我們應鼓勵學生多造復雜的長句子,多造符合事實的句子。

          這里的合作應該是同學和同學的合作,老師和同學之間的合作。學生間的合作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能力,老師與學生的合作也就做到了老師是學生的平等合作伙伴,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的目的。兩者有機結合就能真正達到 教學相長 的目的。

          如 晨雞報曉 、 霞光萬道 等詞語,通過以上的流程,小組討論交流以后,就有了這樣的句子: 晨雞報曉,大地慢慢地蘇醒過來,太陽從天際跳了出來,頓時霞光萬道,花草樹木都伸展開了腰 這樣,一個又一個合作小組的創新成果,點燃了學生們智慧的火炬,達到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態勢。老師深受感染,再給予真情的表揚,使學生達到了酣暢淋漓的自由表達,從而大家一起享受美妙的文章,體會創造的魅力。

          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基本方法一

           一、講授法

          教師的作用在于對學生疑難處的點撥與講解,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有一部分教師片面理解語文教學只能讓學生進行自立與探究的學習,連該傳授講解的地方也不敢說了。其實在教學中,當我們發現學生對這個知識點渾然不知時,最好用的方法就是 讓我輕輕地告訴你 。

          例如《2008,北京》中有個詞是 申奧 ,當一個同學提出這個不理解的詞語時,全班面面相覷,這時教師再引導也是啟而不發,因為在學生的腦中沒有這方面知識的內存,這種情況就可用淺顯的語言告訴學生: 申奧 的 奧 是指奧運會,奧運會是全世界人民的運動會,每四年才舉辦一次。能在自己的國家舉辦奧運會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我們國家雖然在歷屆奧運會上取得頂呱呱的成績,可是奧運會卻從來沒在我們國家召開過,于是我們國家便向負責籌辦奧運會的奧委會提出申請,要求在中國北京召開2008年第29屆奧運會。這個提出申請的過程就叫 申奧 。

          二、意會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是可以 言傳 的,但也有許多詞語只能 意會 的,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運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們理解得很確切。隨著對文章的深入閱讀和閱讀量的增大,學生經歷一個自我模糊,不斷理解的過程,并由模糊趨向清晰。教師教學時采用意會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激發他們自我探求的興趣。

          例如《夕陽美》中的 壯麗 一詞的理解,教師先從錯誤的理解入手,用 老師披上金色的衣裳 作反面例子讓學生從中領悟到壯麗不等同于 華麗、美麗 ,不是所謂的 小家碧玉 。接著引導學生明確課文中 壯麗 一詞是用來形容連綿起伏的群山,并配上生動的語言描述 這一座一座有高有低的山在深藍的天空的映襯下,在夕陽涂暉的照射下,顯得多么雄偉多么壯麗啊! 學生心中自然而然就會呈現出一幅壯麗的夕陽斜照圖,也就可以意會到 壯麗 指的是壯觀而美麗的 大氣之美 ,即所謂的 大家閨秀 。

          三、組詞法

          古詩是現代文的濃縮,在理解古詩中的詞的意思時,往往可以調動學生的詞語積累,讓學生組出許多詞語,然后讓學生在語境中對所組的眾多詞語進行比較判斷,推想課文中有關詞語的意思。例如人教版二年級《草》中有句 離離原上草 中的 原 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組詞:原因、原來、高原、草原、原子彈、原始人 老師一一把詞語寫在黑板上,然后引導:小朋友想一想, 離離原上草 的 原 指的是黑板上的哪一個詞語?學生一比較就知道 原 就是指草原, 原上草 就是 草原上的草 。這種解詞的方法既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學習特點,是引導學生 自悟 的教學方法。

          四、換詞法

          閱讀時,可用互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義。換詞不但能聯系舊的知識,啟迪新的知識,還可以學到作者運用 語言的獨到功夫。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 落葉在林間飛舞 一句的 飛舞 ,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 進行換詞訓練。學生把 飛舞 換成 飄落 ,然后通過比較,并聯系上下文深究詞義,知道 飛舞 的落葉 除了有 飄落 的意思外,還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飄飄悠悠的姿態,從中體會作者用 飛舞 的特別含義 ;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通過這種換詞練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準確用詞的高 明之處和獨特的寫作技巧,體會到文章顯得生動、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五、比較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 比較、琢磨的方法增強語感,領會詞義。例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中 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 滅 一句,其中的 才 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 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 一句中的 才 則是表示時間短。

          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 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句子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上來。比較法理解詞義,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六、直觀法

          使用實物、插圖、幻燈、音響、實驗、簡筆畫等媒體,可以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便于他們準確地理解。如第三冊《咕咚》一課,學生理解 拔腿就跑 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通過對兔子面帶驚慌的表情和撒腿而逃的動作的觀察,理解 拔腿就跑 的含義。教學《烏鴉喝水》時,理解 漸漸地 ,就可通過實驗,使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讓學生仔細觀察水面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領悟到 漸漸地 就是 慢慢地 的意思。學《蒲公英的種子》一課,為理解 毛茸茸 一詞,通過出示蒲公英的種子,讓學生用眼看,用手摸,達到理解詞語的目的。

          七、體驗法

          新課程要讓孩子的親身經歷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資源,在解詞中要努力喚起孩子的體驗,他們在自身的體驗與感悟中理解詞語,并且在情感體驗上得到一個升華。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這個詞語的意思,更是一個立體的多元的認知。如教學一年級的《北風和小魚》的 北風 時,教師富有感情地創設情景: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刮起來,刮得樹枝亂擺,刮到你身上,你會感到怎樣?這時就喚起了學生 北風刮在臉上像刀割一樣,冷得渾身發抖,牙齒直打顫 的生活體驗。使學生感受到北風的厲害,威力大。這樣巧妙地創設情景,引導體驗,遵循兒童的特點,使學生知道北風就代表著寒冷,感受到北風的力量,為接下來體會小魚的勇敢做了很好的鋪墊。

          八、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3學段有這樣的要求: 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第5自然段文中的幾個動詞 掠、搬、毀、燒 ,放在具體的語境中用來刻畫侵略者時,就充滿了強烈的感情色彩。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自讀兩遍,初步感受到對英法聯軍的痛恨,接著指名讀。

          教師板書:掠、搬、毀、燒,最后引導品讀,侵略者真可恨:可恨價值連城的國寶被掠走,可恨拿不動的就用牲口搬,可恨實在運不走的任意破壞,最可恨企圖放火燒毀罪證。學生在教師的四個可恨下個個表情嚴肅,咬牙切齒地齊讀第5自然段。讀中感悟侵略者的罪惡,讀中增強對侵略者的仇恨,讀中深刻理解了詞語的意思,讀中徹底領悟了詞語的感情色彩,達到真正地理解詞語的目的。

          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基本方法二

          一、聯系上下文幫助會意。

          這是學生學習詞語最基本的方法。兒童學習語言是一種無意識的印象記憶,他們把各種語言現象常常是以完整的語言模式接受下來。例如父母說的某一句話,反復說了幾遍,他們就能在另外的場合把這句話給自己派上用場,復述出來。義務教材基于這一觀點認為漢字的教學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同樣的道理,詞語的教學也不能脫離具體可感的語言環境,應該在課文的閱讀過程中進行。對于新接觸到的詞語,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的來回的閱讀過程中,通過聯系上下文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大到一本書,小到一個詞語,道理都是一樣的。而且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大量的課文與課外讀物的的閱讀過程中獲得大量的詞語。大綱明確要求 要逐步培養學生結合上下文加深理解詞義的能力 。要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習慣,每學一個詞語都要讀讀課文出現詞語的句子,并結合上下文去思考、體會它的意思。如: 江上架著一座鐵橋 的 架 和以前學過的 吵架 、 打架 、 一架飛機 有不同的含義。

          二、借動作、表情幫助釋義。

          做動作、表情是一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學生對一個詞語的理解除了含糊性外,還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和表情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做動作、表情讓學生領會詞語的意思。例如:上學期梁佩紅和簡志麗兩位老師執教的《比本領》一課,她們緊緊地抓住了文章的訓練點,重點理解能表現梅花鹿和金絲猴心理變化的詞語, 得意洋洋、垂頭喪氣、團團轉 。老師組織了兩輪表演,盡管第一次表演學生兒戲般地簡單了事,但在評價當中卻能說出哪個環節表現不足,于是第二次的表演就更生動了。既激發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 只有合作才能干好事情 這個道理的理解。

          三、 一字多詞實現詞語的積累。

          積累詞語、豐富詞匯,對小學生來說有很大意義。它不僅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文章,而且對提高寫作水平也有很大幫助。豐富的語匯,為語言的表達提供了堅實的客觀基礎。口頭組詞訓練是積累詞語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在生字教學中,我一般都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好生字,學生字時進行口頭組詞比賽。

          每當這個時候,學生表現特別活躍,一個生字能組幾個甚至十幾個詞,其中還有很多成語,例如 現 的組詞有:現金、現在、發現、現有、 屋 的詞語有 屋子、房屋、屋頂、新屋、愛屋及烏 我選了幾個常用的寫出來讀幾遍。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會有學生提出來,理解之后,學生的詞庫中又多了一些他們書本上沒有的詞語。

          四、 用詞說句實現詞語的運用。

          西方有句名言: 只有打鐵的人才能成為鐵匠。 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意義。讓學生在說話、造句的過程中理解并學會運用詞語,也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詞語的一種方法。閱讀和說話,是具體語言環境的兩個不同方面。一個詞語讓學生多造幾個句子,可以幫助學生形象生動地理解這個詞語幾個方面的意義。因此在閱讀文章或者講解詞義時、比較詞語時,都可以進行造句訓練,這也是學習詞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記得上《燕子媽媽笑了》這一課時曾經出現這樣一段小插曲,在讀了課文看了圖片以后,我以為學生能領會 躺 和 掛 意思,于是要求用這兩個詞語各說一句話,問題就出來了,有一個學生居然說: 我把爸爸掛在椅子上。 在座的老師都笑了。說真的,這是我始料不及的,在我們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詞語,學生表面上是能了解,可實際上到了運用這關頭才能看出是否能夠掌握。

          五、詞語替換實現方法的指導。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一些不大理解的詞語,可教給學生找近義詞,采取替換的方法來理解。如 這是油田逐步形成的奧秘。 這一句中 奧秘 這個新詞難以理解,如果指導學生找出它的近義詞 秘密 ,就會豁然開朗。

          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基本方法三

          一、模糊意會法

          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過程具有遞時性,要經歷 模糊 清晰 模糊 三個步驟,并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詞語,學生只要意會,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運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們理解得很 確切。隨著對文章的深入閱讀和閱讀量的增大,學生經歷一個自我模糊、不斷理解的過程,并由模糊趨向清晰 。教師教學時采用意會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激發他們自我探求的興趣。

          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 一文中 不約而同 一詞,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是 同時站直了身體的意思 (這是模糊理解);經過查字典 知道是 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一致 的意思(這是規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經過深入閱讀課文,又漸漸領悟到 :這就是人民群眾送別周總理時同樣的悲痛心情,以及對周總理無比愛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現。通過這種對詞的 分步體會,學生就可領會課文的中心。教學實踐證明:把這種詞語的理解方法教給學生,有利于促使學生在認 真閱讀中領悟詞義,提高品詞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高閱讀的速度。

          二、比較琢磨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 比較、琢磨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例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中 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 滅 一句,其中的 才 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 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 一句中的 才 則是表示時間短。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 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句子的理解、對中心的把 握上來。比較法理解詞義,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三、互換教學法

          閱讀時,可用互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義。換詞不但能聯系舊的知識,啟迪新的知識,還可以學到作者運用 語言的獨到功夫。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 落葉在林間飛舞 一句的 飛舞 ,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 進行換詞訓練。學生把 飛舞 換成 飄落 ,然后通過比較,并聯系上下文深究詞義,知道 飛舞 的落葉 除了有 飄落 的意思外,還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飄飄悠悠的姿態,從中體會作者用 飛舞 的特別含義 ;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通過這種換詞練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準確用詞的高 明之處和獨特的寫作技巧,體會到文章顯得生動、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實驗法

          詞語理解最容易也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是演示實驗。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 漸漸地升高 一 句中的 漸漸地 ,教師可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理解詞義。指名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 稍帶紅色或藍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 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 漸漸地 就是 慢慢地 的意思。

          五、動作釋義法

          比動作也是一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比動 作讓學生領會動詞的意思。例如《鸕鶿》一文,在描寫鸕鶿捕魚和漁夫取魚的情景時,作者運用了一連串動詞 :鉆、拍、跳、抓、擠、甩。這些動詞把鸕鶿捕到魚的歡樂、漁人取魚的利索勁兒寫得十分生動、形象。教學 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想象,比一比 鉆、拍、跳 的動作,做一做 抓、擠、甩 的動作。學生就不難領會漁 人熟練的動作與歡樂的心情,而課文描繪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學生腦海中。

          六、電教演示法

          使用現代化電教媒體,可以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便于他們準確地理解。如《趙州 橋》這樣描寫橋上的雕刻藝術: 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 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 句中生詞較多。教學時,教師可用 投影把千姿百態的龍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他們更好地理解 互相纏繞 、 互相抵著 、 遙望 等詞語的意思。

          錄像的使用可以變靜態為動態,再現課文所描述的優美境觀,既釋詞又解句,使學生更好地把課文了然于 心。教學實踐證明,電教手段的使用是優化釋詞過程的重要途徑。

          以上是整理的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基本方法全部內容。

          相關內容: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基本方法

          同類文章
          日韩专区亚洲综合久久久久_精品亚洲大片精品免费看_日韩成人电影在线观看_精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亚洲一本之道精品乱码 | 日韩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 一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洲 | 日本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午夜高清国产 |